銅鑼構造

銅鑼構造北起苗栗西湖鄉南緣,南經銅鑼至苗栗三義(圖一),走向呈南北向,全長約15.7公里,為向東逆衝的構造(圖二、圖三)。構造線西側有一系列向東傾的階地,並發育數條向東流的小溪溝。斷層東側為頭嵙山層,上覆紅土台地堆積層,下盤則是沖積層(圖四)。


    前人研究

    Ota et al. (2006)調查此區域地形,繪製出階地分布圖(圖五),並將階地分為四階,第一階為最高階,分布最廣,第二階高度次之,以此類推,所有階地面皆傾斜向東。Ota et al. (2006)中的銅鑼斷層(Tunglo fault)相當於本研究的銅鑼構造,其東側的銅鑼東斷層(Tunglo east fault)則不在本研究範圍內。

    ...
    圖五:階地分布圖。

    由Ota et al. (2006)所繪製之銅鑼地區階地分布圖,由高度排列,最高階為第一階,以紅色示之,其次第二至第四階顏色分別為橘色、黃色、綠色。


    野外調查

    銅鑼構造東側為銅鑼外環道,自銅鑼外環道遠觀銅鑼構造之斷層崖,高差甚大具延續性(表一1)。沿著階地溪溝兩側的道路調查,分別於九湖自行車道(表一2)與竹盛橋(表一3)附近發現階地紅土露頭,推估形成年代為30-150 千年。由於階地面為傾斜的面,無法單純以一水平面視之,因而無法自野外量測確切的抬升量,故需利用DEM建立階地面的代表斜線,量測斜線至下盤地形面的垂直高差,此高差即是因斷層活動而錯動的量,高差於九湖為80公尺,於竹盛橋為90公尺(圖六)。


    表一:野外調查地點與照片,照片位置標示於圖三。

苗栗前緣構造 照片 描述 座標位置
1
(1)銅鑼構造之斷層崖。自銅鑼外環道拍攝。 WGS84座標:120.781427,24.466845
2
(2)銅鑼階地之土壤露頭。自九湖自行車道拍攝 TWD97座標:215489,2705441
3
(3)銅鑼階地之土壤露頭。於竹盛橋附近拍攝 WGS84座標:120.773591,21.737528
...
...
圖六:地形剖面線


紅色虛線為階地面之代表斜面,藍色箭頭為階地受斷層錯動形成的高差。剖面線位置標示於圖三,資料取自DEM。


    活動速率與再現週期

    本研究於構造線西側觀察階地紅土剖面,推估階地形成年代為100-500 千年,由DEM量測構造垂直高差為60 - 90公尺,因此則斷層垂直滑移量為0.12 - 0.90公厘/年。假設斷層角度為20 - 40度,換算沿斷層面滑移速率為0.19 - 2.63公厘/年。由經驗公式計算單一事件滑移量假設為0.33 - 0.83公尺,則活動再現周期為130 - 4370年,詳細參數如表二所示。


    表二:銅鑼構造參數表。

    斷層名稱 斷層種類 長度(km) 傾角(deg) 深度(km) 寬度(km) 面積(km2) Mw Mo
    1025 dyne-cm
    平均滑動量(m) 平均速度(mm/yr) 活動週期(yr)
    銅鑼構造 Reverse Structure 15.7 20 - 40
    2.5 - 4.5 3.89 - 13.16 61.07 - 206.61 5.94 - 6.41 (W&C)
    5.79 - 6.32 (Y&M)
    0.6 - 5.13 0.33 - 0.83 0.19 - 2.63 130 - 4370

    A斷層面之寬度由計算所得。

    B斷層面之面積由計算所得。

    C矩震級(moment magnitudes)W&C為參考Wells & Coppersmith (1994)的公式計算所得:(適用於逆斷層)、(適用於走向滑移斷層)、(適用於正斷層),其中A為斷層面之面積(Wells and Coppersmith, 1994)。Y&M為參考Yen & Ma (2011)的公式計算所得:,其中A為斷層面之面積,H=35 km,β=6.9,const.=4。

    D地震矩(seismic moments)由計算所得。

    E單一事件滑移量由計算所得,其中為斷層面積,為單一事件滑移量,

    F再現周期由計算所得。


    Ota, Y., Lin, Y.-N. N., Chen, Y.-G., Chang, H.-C., Hung, J.-H. (2006) Newly found Tunglo Active Fault System in the fold and thrust belt in northwestern Taiwan deduced from deformed terraces and its tectonic significance. Tectonophysics, 417, 305-323.

    Wells, D. L., Coppersmith, K. J. (1994) New empirical relationships among magnitude, rupture length, rupture width, rupture area, and surface displacement. Bull. Seis. Soc. Am., 84, 974-1002.

    Yen, Y. T., and Ma, K. F. (2011) Source-scaling relationship for M 4.6-8.9 earthquakes, specifically for earthquakes in the collision zone of Taiwan. Bull. Seismol. Soc. Am., 101, 464-481.